《西游记》的惊奇与玄机
2017-04-18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最近,巡回世界各地,推广传统中华文化的“神韵艺术团”,也把《西游记》搬上了舞台,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喜爱。这个节目不仅热闹有趣,其中寓教于乐的故事更是发人深省,启迪人心。

那么节目的出处——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这部书在灿若星汉的传统文化宝库中,为何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唐玄奘的真实事迹
唐僧取经,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唐僧,号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十一岁出家,年轻时就以其神悟,成为名满京城、蜀中的名僧。

玄奘有感于当时中土的佛法纷乱难明,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途径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余里,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取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其后玄奘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促使了佛法在东土的流传,其成就与贡献是划时代的。

唐代以后,玄奘西行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逐渐变得亦真亦幻、丰富离奇。明代中期成书的《西游记》以玄奘求法故事为基础,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奇幻多姿、趣味横生的情节。

《西游记》一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也因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而流传甚广。

取经缘起
《西游记》的取经故事,缘起于如来佛的一念。如来看四大部洲,只有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于是动念要寻找一个大根器之人,让他经历千辛万苦,到西天“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

观音菩萨于是领命东来,正是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请有道高僧,讲经说法,那高僧正是众望所归的玄奘和尚。观音菩萨化身成一个癞头和尚,点化了玄奘,要他去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求取大乘佛法。于是太宗与玄奘结为兄弟,派遣玄奘去西天取经。

玄奘沿途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小白龙也化作一匹白马,充作唐僧的脚力。师徒五人,同心戮力,征服重重艰险,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圆满。

《西游记》境界之奇
《西游记》之奇,奇在境界。
《西游记》的故事跨越四大部洲、十方世界,不管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还是我佛如来的雷音宝刹;不管是四海龙宫,还是幽冥地府;不管是波涛滚滚的通天河,还是烈焰腾腾的火焰山;不管是女儿国,还是朱紫国,都成为取经者表演的舞台。其它雄奇、婉约、幽僻、险怪,种种境界,固无论矣。

《西游记》情节之奇
《西游记》之奇,奇在情节。石猴本是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一块山石,说起出身,已然奇了。

更奇的是,这石猴不满足于在花果山称王的荣华、水帘洞的无拘无束,竟然发心修道。等他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又在东海龙王的龙宫里取得可以如意变化的定海神珍铁,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炼出火眼金睛,可以钻天入地、呼风唤雨,已然奇了。

更奇的是,纵然这猴头神通广大,仍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美猴王有真假、唐僧有真假、雷音寺有真假,已然奇了。

更奇的是,连在西天极乐世界求取的佛经也有真有假。其它车迟国斗法、五庄观窃参、子母河怀胎、木仙庵谈诗,种种奇情壮采、妙想天外,固无论矣。

《西游记》之玄机妙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读者欣赏的是《西游记》情节的热闹离奇,人物、语言的诙谐风趣,但了解中国修炼文化的读者就不难发现,作为一部以修炼为主题的小说,《西游记》处处充满玄机妙理。

唐僧收悟空为徒之后,遇到的第一难就是遇到六个强盗,“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个强盗,隐喻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悟空打死六个强盗,意味著排除肉体感官给修炼人带来的干扰与烦恼。

西行路上陆续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对应著修炼人的执著心。破除这些关和难,不只是消灭有形的妖魔鬼怪,更是消除修炼人内心的魔障。
总而言之,《西游记》乃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修炼文化,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诗词,都大有深意。读者若有机会去观赏“神韵艺术团”的表演时,也可以重新体会一下,《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所蕴藏的深深意涵!


(文章取材自“神韵艺术团”官网)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阿育王(4) 阿育知前缘,发愿供奉尊者

    下一篇: “戏剧天才”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