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寒儒范仲淹
2017-10-06

所谓“长白”,乃是位于山东省的长白山,山中有醴泉寺,是南朝时所建。北宋时,幼年的范仲淹就在这里苦读,至于自称“寒儒”,则是因为范仲淹幼年时家境贫寒。

除了正史,很多笔记野史中也都记载过范仲淹少年苦读的故事。如:《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时,因为家境贫寒,每日只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著几根薤菜,再加一点盐就是下饭的菜了。

不过,对于这种清苦的生活,范仲淹却是安贫乐道,尝作〈薤赋〉,有句云:“陶家瓮内,淹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范仲淹还是长白一寒儒时,生活实在艰辛,而此种艰辛并不只是因家境的贫寒,还与一段不为常人所知的身世有关。原来,范仲淹二岁时,其父范墉就不幸亡故,母亲谢氏为了生计,带著范仲淹改嫁长山朱文翰,所以范仲淹亦改姓朱,名叫朱说。

早先,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以为自己生来就在朱家,生来就叫朱说。他看兄弟们生活浪费,多次劝说他们,但朱家兄弟却很不高兴,一次竟脱口说道:“吾自用朱氏钱,与汝何干?”范仲淹听到这话,很是疑骇。后来有人告诉他:“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这时的范仲淹已经23岁了。

得知身世真相的范仲淹,可谓百感交集。一方面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决心将来要自立门户。于是范仲淹辞别母亲,随身背负一琴一剑,远赴南都(宋南都,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应天书院求学,这一年是大中祥符四年(西元1011年)。

南都的应天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大中祥符二年,真宗赐名为应天书院,后来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就是在这座书院的学舍中,范仲淹净扫一室,昼夜讲诵,深夜里困倦不堪时,则以水洗面,让自己清醒,实在坚持不住,则合衣而卧,如此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而他的饮食依旧常常以粥相继,日昃始食。人不堪其苦,范仲淹却益自刻苦。

那时的范仲淹虽然只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器识远大,与众不同。一次真宗谒太清宫,驾次南都,书院的学生们,纷纷前去观瞻,范仲淹却不闻不问,依旧专心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何不去,范仲淹却说:“异日见之未晚。”

彼时,留守的儿子也在应天书院就读,他见范仲淹常常以粥充饥,又见真宗皇帝来南都时,范仲淹无心观圣驾,一意只读书,于是将这些事情讲给了父亲。留守听后,对范仲淹既佩服又同情,准备丰盛的食物让儿子带给范仲淹,结果这些食物,范仲淹一箸未动,以至放到败坏了。留守的儿子看到这情形,很是不解,问范仲淹:“我家大人闻公清苦,所以送以食物。看到您一箸未动,不知是何原因?”范仲淹一边道谢,一边解释说:“非是不感厚意,只因食粥安之已久,今天忽然享用盛馔,以后如何再咽得下那些粥食呢?”

经过五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悌忠信”。大中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高中进士,之后调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范仲淹迈出了他宦途的第一步。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继父朱文翰过世,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谢氏接到身边,尽孝奉养。又过了两年,范仲淹上表乞复本性,得到朝廷批准,于是历史上才有了范仲淹这个名字。

范仲淹一生宦海沉浮,皇祐三年(西元1051年),六十三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他西望故居,才百余里,于是赋诗一首寄与乡人,诗曰:“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Buddhahood is Unachievable with Human Desires

    下一篇: 苏轼:我本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