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你知道多少
2015-03-02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据说,汉文帝是在汉室大将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的,而那“平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因此,后来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同庆,并定这天为元宵节。

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期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在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定为重要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之一是道教的“三元说”。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天官大帝“尧”的诞辰)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祭祀。起源之二是佛教的节日,东汉明帝信奉佛法,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同时令士族庶民皆挂灯。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以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燃灯赏灯 炫丽热闹


始自汉朝的燃灯风俗,到唐代时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元宵节已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也很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除燃灯之外,还放烟火助兴,可说是盛况空前。

元宵节的灯式,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此外,在元宵节之夜还放烟花助兴;节日中有杂耍、歌舞,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节日里,人们挂灯、观灯、赏灯、猜灯谜等,很多活动都与灯有关,所以俗称“灯节”。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古代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只有过节时可以结伴出游,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际联谊的好机会。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有一首不朽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反映的就是与情人的约会。


吃元宵 象征团团圆圆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吃拌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与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都以吃元宵为习俗。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汤或油炸,象征团圆之意。

现在,由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被毁坏,在中国,元宵节承载敬神礼佛的节俗功能已经荡然无存,人们没有了精神的根基也就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丰富的节俗已经简化为挂灯笼、吃元宵了。
    责编: Lily

    上一篇: 施恩不望报的故事(图)

    下一篇: 非常现实的比喻,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