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赞为“几近完人”的陈廷敬
2016-02-08


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六年后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康熙字典》。(网络图片)

所有的殊荣都写在“圣祖”康熙的岁月里,驾驶着泱泱古国的航船,经过半个世纪航行,历经“乱世”——“治世”——“盛世”的过程,终驶向康乾盛世的局面。瑰丽的历史画卷里,还谱写着明君与忠臣的千古佳话。



在康熙帝的重臣里,陈廷敬几乎是一个传奇,从康熙的父皇顺治帝时代开始一直到康熙盛世,陈廷敬终生在朝,为官53年荣升28次,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南书房行走,翰林院掌院学士、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坐遍了清朝除兵部以外的所有要职大位。

陈廷敬(1638年-1712年)生于明末崇祯十一年,陈家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他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起诵读诗词,6岁入私塾遍猎儒家经典。顺治八年13岁,他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顺治十四年赴太原会试中举人。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敬殿试中二甲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帝特在其名上加“廷”字以示区别,他于是改名廷敬,入仕进翰林院。

陈廷敬的仕途一路走来,从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到翰林院掌院学士等,都是教师之职。但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康熙亲政前,他是康熙的老师,康熙亲政后,他仍是康熙的老师,在康熙帝的宫廷里,他还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记录官,朝夕相处,他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重视,康熙十七年,24岁的康熙帝命40岁的帝师陈廷敬入职南书房行走——这不是固定的官名,却是一个十分了得的职务——皇帝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经由“南书房行走”参与完成。陈廷敬不仅是康熙帝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成了康熙帝的决策顾问。

康熙二十一年,陈廷敬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会试总裁判官;康熙二十二年,他改任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三年,他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五年,调到工部任尚书;康熙二十六年;改任户部尚书,同年转任吏部尚书,兼管修书总裁事务。

短短的几年里,陈廷敬礼部、工部、吏部的轮流担任几个要害部门的主官,但其间他“经筵讲官”的身份一直没有变,陈廷敬的主要职责就是同康熙探讨学问、治国之道,康熙说:“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

陈廷敬在“经筵日讲”中,主要是向康熙解释程朱理学“天德与王道同功,修己与治人兼至”的道理,在进讲时,康熙有时还要根据当时的政事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

康熙对陈廷敬所传授的帝王之学极为赞赏,命陈廷敬把君臣之间的日讲记录下来,编写成《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帝亲自为《日讲四书解义》作序,称自己“孜孜求治,留心学问”,“命儒臣撰为讲义,裨益政治,同诸经史进讲,经历寒暑,罔敢间辍”;明确宣布清朝将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究先圣之微言,则以此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一道同风之治,庶几近于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平定不久,陈廷敬及时提醒康熙,要充分利用人心振奋、上下一心的大好时机,为清朝的宏大基业制定长远战略。他说:“至于世道修明之日,人心联合之时,正当大有为之际,必有纪纲宏远之规模,为社稷灵长之大,计虑万年。”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成大事,毋狃于小利”。

康熙四十年陈廷敬奉命管理南书房事务,这是一项非正式却极其重要的内廷职务。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陈廷敬晋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弼大臣。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已是年逾古稀,耳疾严重,在多次恳切请求退休后,终于获得康熙帝的批准。但是,编修御制文集的工作尚未完成,康熙帝又继续将他留在京内办事。

陈廷敬终其一生,只在宫中为文官,没有特别显赫的政绩,对康熙帝以至大清的江山社稷的影响却是弥足深远。

陈廷敬有的,远远不止是学识,他的品行和为人也很得康熙帝的赞赏,评价他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陈廷敬故居(公共领域)

在山西省博物院,至今有一封陈廷敬的家书陈列在展厅中,是誊写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名为《池上篇》,在这幅行书轴上,有这样的文字: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诗有酒,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风神飘然。安分止足,外无求焉。

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

云鹤怪石,紫菱白莲。时饮一杯,或吟一篇。

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悠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陈廷敬的四弟陈廷愫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届满后,陈廷愫希望进京城做官,想请哥哥帮忙。陈廷敬便誊录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了这封只有一首诗的家书,通篇没有拒绝弟弟请求的一个字,但每一句都刚好说出了他希望弟弟回乡的心声。陈廷愫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有一年,康熙帝下诏要求各部举荐廉洁干练的官员,大家各有所举,众说纷纭中,康熙帝特地征求陈廷敬的意见,陈廷敬推荐了灵寿知县陆陇其、清苑知县邵嗣尧,说:“他们都是清廉的好官,虽然他们治理地方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为政清廉的作风却是一样的。”同僚们担心这两个人性子刚直,容易积怨,以后会连累他,私下劝告陈廷敬:“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陈廷敬不为所动,回答说,只要这两个人清廉贤德,那么即使与人结怨,又有什么关系呢?后来这两位廉吏都破格擢升御史。

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人,禁馈遗。”至于他自己的府邸,只要有行为不端、送礼贿赂谋私迹象的人,都是不许放进门去的,这是他给家人立下的严令,违令者严惩不怠。

平易和缓的言语、端正不阿地行事,让陈廷敬在朝很能与人和睦相处,而在私,他又律己甚严,这是他的为人之道和成功之道。

陈廷敬还是一位功力很深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身后,留下了百年流芳的辞书和等身的文学著作。

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衔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编纂开始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病逝了,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六年后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是为《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共四十二卷,收录四万七千多字,创当时的字书之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直到如今仍是文字工作者的常用工具书。

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等等,都是现今珍贵的历史资料。

陈廷敬诗、文、乐皆通,可能因为仕途太辉煌了,又因编纂史书和辞书而以学问著称,所以诗文乐理上的才学少为人提起。康熙皇帝评价他的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他的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50卷。当时被誉为“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关于《康熙字典》的编纂,还有一件趣事,为了编好字典,康熙皇帝下旨广招天下人才。陈廷敬的儿子陈仕履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入选的三十多位学者之一,父子留名于一书,也是一段佳话。

可惜的是,陈廷敬却没能看到书成,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73岁的陈廷敬去世。康熙命皇三子允祉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陈廷敬的灵柩归葬故里,康熙帝命官员沈一揆专程护送,并赐祭葬典礼,赐谥“文贞”。

康熙帝亲赋挽诗纪念这位亦师亦友的阁老: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

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

朝思葵衷励,国典玉衡平。

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来源: 网络 责编: Hai

    上一篇: 里根(上):根植于心的普世价值

    下一篇: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