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强:媒体莫要再美化贪官了
2015-10-09
但凡遇到有贪官落马,一些标榜“客观”“公正”的媒体,总要别出心裁地,所谓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地还原一个为万人唾骂的贪官形象。尤其是,这些媒体会以煽情的笔调,通过深入“挖掘”“刻画”,放大贪官素常的一些温情的、“亲切”的小事,试图告诉民众与社会,贪官有着不同于人们一般理解的十恶不赦、无恶不作的另一面;对贪官,也要有多重、“复杂”的理解。
  
这套把戏,几成惯例。
  
此前,我们领教过一个个子高大、当过普通工人、曾经吃不饱饭、靠一步一个台阶爬上高层、回乡都会在很远的地方下车的“清廉”的郭伯雄的形象;领教过为人谨小慎微、不敢接受下属赠送的普通空调、还非常感念同学之情的徐才厚的形象;甚至经媒体“挖掘”“刻画”出的周永康的形象,也是那么让人对其充满好感,周永康走到今天,似乎错完全不在自己……
  
这一次,我们读到的是刚刚落马的福建省长苏树林的形象。
  
就在中纪委头天深夜宣布苏树林落马的消息后不足一天,翌日的某报刊,即刊登出了深入“挖掘”“刻画”、实乃变相为苏树林鸣冤叫屈的文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大庆油田‘起家’;提出‘宣传也是生产力’;在开县井喷事故中道歉;火速接替陈同海,称教训就在身边;西气东输、海外并购;2013年年底,曾因失眠就诊……”
  
这一次,苏树林的形象最令人怜爱、惋惜、同情,进而令人“深思”的,似乎应该算是这个桥段:“53岁,苏树林在十一前既已‘消失’,在假日最后一天,10月7日,被宣布正接受调查。12年前,他在处理井喷事故中,曾发短信问儿子苏道宁,知不知道这意味这什么,儿子回短信说:知道,你可能回不来了,只好我陪着妈妈。”
  
笔者相信,这个立体、生动、令人无限同情的苏树林的形象,绝不是媒体“挖掘”“刻画”的最后一个,此后,随着更多贪官的落马,这些媒体会狗走便道、习惯成自然、更加深入地、兴奋地、乐此不疲地一个接一个地“挖掘”“刻画”出更多贪官立体的、血肉丰满的形象。
  
只是,善良的人们应该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些媒体,这是要干什么?
  
若是善意地理解,这些媒体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计——顺着大奸大恶、十恶不赦的路数,只会在人们对贪官的深入理解上添一块砖,加一块瓦,不会更多地吸引眼球,不会有轰动效应。要想吸引眼球,要想有轰动效应,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挖掘”“刻画”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贪官形象。
  
于是乎,通常是在对贪官浓墨重彩的书写中,看不到任何一点贪官之“贪”“恶”的事例,看不到任何一点贪官之“贪”“恶”的形象。所有的,尽是诸如最新案例之苏树林形象的与儿子之间甚或令人垂泪的短信往来……
  
一个简单的疑问是:这是不是要表达,诸如苏树林类贪官,是被冤屈的?这是又一个冤案?
  
事实上,无论是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还是刚刚落马的苏树林,皆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爬上高位的窃国大蠹。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其皆为潜规则、逆淘汰的产物——这些人在本性上,必贪婪腐朽,好权好钱好色;在为人上,必阴鸷狡诈,手段狠辣;在工作能力上,必昏庸无能,诬陷忠良。这无疑是基本的判断,是大的方向,再简单不过了。
  
我们不否认,这些贪官在平素的生活中,不会时时刻刻都做鬼魂、行鬼事,对家庭、同事、社会,其也不会总是犯恶使坏。我们也不否认,这些具有细节上的真实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人性、人品与人格是善良的,他们是值得理解、同情、讴歌的。
  
独独把这些经过“挖掘”“刻画”的、经不起推敲的细节拎出来,作为一个人人性、人品与人格的全部,用充满感情的、夸张的笔墨大肆书写,似乎这就是某贪官的全部,甚至对于明显的奸恶之举,亦只是以中性的、客观的语气加以叙述——这无论是动机与效果,都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出于媒体技术上、策略上的考量这般简单。
  
回到对这些媒体与文章的善意揣测上。
  
事实上,在反腐实际操作中,所有贪官的恶行恶举,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都不可能被悉数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最终我们确证的贪官的恶行恶举,都是经过了一定的过滤、打了或多或少的折扣的。即便如此,贪官们的恶行恶举,亦足以称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如此,媒体拎出贪官们微不足道的“善行善举”,深入“挖掘”“刻画”,又是哪里来的自信?这又是多么的不着调?大的方向既已然大错特错,试图以此更换方向、改弦更张,这又是为着哪般?
  
至少对贪官的“挖掘”“刻画”上,媒体的文青化、煽情化与“客观”“中立”化,轻浮浅薄、鼠目寸光,对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情状缺乏基本的判断,且价值观、情感取向混淆、模糊。此若被腐败残余加以利用,极有可能成为反腐败的反向力量。对此,人们有必要保持必要的警觉。
    来源: 共识网 责编: Kitt

    上一篇: 被“高官”笑骂,痛并快乐着

    下一篇: 这名CEO不逊于乔布斯 但没人知道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