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分辨时间?
2018-09-06

文︱美慧

现代人习惯于看手表或手机来掌握时间,它们小巧又方便,可是古代没有钟表和手机,那么古人是如何掌握时间的呢?

古代的时辰
在古代,采用的是十二时辰计时。时辰这种计时方法,是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辰)来记时,所以又叫时辰。

时辰: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其实小时这个名称也是由时辰而来,因为它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称为“小时”。

更点:
古人从晚上7点的戌时开始,到早晨5点寅时结束,共五个时辰,称之为“更”,所以一夜又分为五更。由于更的时间太长,两个小时报一次时间的话,间隔长了点,于是,古人又把毎“更”划分为五“点”,一更两小时,一“点”也就是二十四分钟。

古代的计时器
在古代,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圭表:
由平卧的铜尺“圭”和直立的铜柱“表”组成。把表放在南、北端,并与“圭”相垂直,测量日影长度。这样,不但可以测出时间,还可以根据每天上午日影的长短来定出四季的节气。

日晷:
日晷(晷:音“轨”)也叫“日规”,也是通过观测日影来计时的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根据晷针针影指示出的刻度,便可知时间。

漏刻:
“漏(漏壶)刻(刻箭)”是利用水量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漏刻是全天候计时仪器,能弥补日晷的局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器。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有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白天称“钟”晚上称“更”
古人对白天和夜晚的计时、称呼方式都不相同,白天称“钟”,夜晚称“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也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每个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于这里。

“半夜三更”究竟是几点?
古人在白天可以根据太阳、日晷等来估算时间,但到晚上便不知时间了,于是出现了更夫报时。

戌时是夜晚的开始,称作一更天或者起更;亥时为二更天;子时为三更天;丑时为四更天;寅时为五更天。早年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常听说五更起床,指的就是凌晨3点到5点。而半夜三更,指的便是晚上11点到1点之间。

一盏茶、一炷香是多久时间?
在古装剧或武侠小说里,常见一些用来形容短时间的词语,比如 :“一盏茶”、“一炷香”的功夫,您知道这些指的又是多久的时间吗?

所谓“一盏茶”的功夫,也就是喝一杯茶水的时间,大约现在的10至15分钟,当然这个不是精确的计量。而“一炷香”,大约相当于半个时辰,也就是1个小时,古人的“一炷香”概念来自于僧人打坐,僧人以烧香的计时,况且,以前以手工制作一炷香的标准为半时辰燃尽,所以一炷香即是一小时。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神秘人说因果

    下一篇: 三藏法师西行的神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