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秘父子:坐拥元青花精品数量位列全球第三(上)
2019-04-13

一件元青花在手,已足以在藏瓷界傲视同群,顾盼自雄。而香港葛氏天民楼,却坐拥了27件元青花精品,成为所有藏瓷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圣殿。私人藏家中,“天民楼”所藏元青花收藏数量仅次于土耳其和伊朗,列于全球第三位。

天民楼的主人是一对父子,——葛士翘和葛师科。他们处事低调神秘,数十年来少有人知。

天民楼位于一座不起眼的公寓大楼内,很少曝光,介绍资料也不多,仅有一家电视媒体和部分观者拍摄图片,但依然能从中窥见不少重要信息。

“天民楼”的斋号颇有来历,史籍记载:“葛天氏,其治世也。”此后历代认为,葛天氏时期是远古时期的理想淳朴之世,“葛天氏之民”简称“葛天民 ”,指生活在理想淳朴之世的人民。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亦有:“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葛士翘隐去“葛、氏”,取“天、民”二字组为“天民楼 ”,巧妙地以“天民楼藏瓷”暗寓“葛氏藏瓷”之意,而葛氏崇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家族精神亦寓意其中。

从天民楼的取名艺术,人们已不难理解葛士翘及其后人的处事作风。葛士翘为天民楼第一代主人,在商界和收藏界都是传奇人物。他生在成都,早年靠写文章、编报为生,抗战时期与重庆文人多有来往,藏过徐悲鸿墨迹。


虽在商界取得傲人成绩,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火灾使葛士翘楼财两空。20世纪50年代初,葛士翘赴香港发展,东山再起。他在香港做过很多生意,纺纱、成衣……到60年代末做家电,创立康大电业,靠制造电吹风机迅速累积财富。

赚到钱之后,葛士翘开始收藏。那个时候没有拍卖会,只是在集古斋、博雅、中艺等古玩店买了不少书画。当时,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大陆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拿出来赚外汇的,因此入手的很多大名头古画都是复制品,为此葛士翘交了不少学费。

1973年,苏富比在香港举办拍卖会,葛士翘接触到不少好东西。1986年,佳士得也进驻香港。著名藏家仇炎之、胡惠春、赵从衍、叶义等几大藏家藏品纷纷在两大拍行释出,加上参与国外拍行的竞拍,整个80年代,葛士翘不断地买、买、买,奠定了天民楼的藏瓷基础。

天民楼藏元青花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属上乘。葛氏父子所选的都是存世罕见题材特殊的精品,比如: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就是葛士翘于1985年,在伦敦苏富比上花100万元竞拍的。

随著藏品的不断增加,葛士翘越来越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收藏办一个展览,出一本书。1982年,葛师科来香港探亲,听到父亲的心愿,再考虑到父亲年迈,公司事务繁忙,同时自己也对文物艺术品感兴趣,便欣然答应了。

葛师科从零开始,在1982至1987年这五年展览筹备期间,几乎整日埋首家中,潜心研究。每天仔细地捧出一件件瓷器,小心翼翼地拍照、丈量尺寸、编写目录,多方查找资料编写展品资料,瓷器鉴赏水平日益精进。

由于展会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展览图录显得尤为重要。葛氏父子对图录要求非常高,香港市政府的图录预算不得超过30万,他们自掏腰包赞助200万,得以高价聘请当时最先进的日本名摄影师拍摄图版。采用展开式插图,用旋转方法拍摄瓷器,使瓷器上的纹饰如画卷般地在平面上展开。葛师科1987年出版的两册《天民楼藏瓷》,至今大家仍奉为中国瓷器中的“圣经”。

“当年香港艺术馆一起编撰图录的朋友,后来都成了香港各大博物馆的馆长。”葛师科回忆道。

八十年代以后,葛士翘参加了求知雅集之后,更参加了资深收藏团体敏求精舍,葛氏父子俩都曾担任过敏求精舍主席。这些团体定期办展览,邀请业内专家做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葛氏父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不少。

“至今我都很怀念那段清闲又充实的日子,有充裕的时间,享受自己的兴趣。白天在家里整理和研究藏品;晚上去香港艺术馆和参加中大校外课程练习绘画;礼拜天揹了画具跟随画友到郊外写生;时不时地还有作品在香港美术会展出,父亲在忙完公司的事后,也帮我一起整理。见我有这方面基础和爱好,便劝我留在香港协助他从事陶瓷及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葛师科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在香港艺术馆首次举办的“天民楼藏瓷”展大获成功。老葛觉得小葛有基础和爱好,就让其留在香港帮他从事陶瓷及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
1992年1月,葛士翘花了八百多万投得最贵的也是最后的一个碗,分期二、三月付清款项,四月就过世了,其收藏癖可谓至死方休。

父亲过世后,葛师科接手“天民楼”,在父亲收藏的基础上,持续增加与完善,并一直没有中断学术上的研究。无关金钱,只他因喜欢探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未完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宋代人的收藏生活

    下一篇: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成就超凡眼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