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境内发现多处“24块石”,学者无法破解,成不解之谜! 4
2016-01-18

二十四块石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最难破解的奥秘,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问题。到目前学术界和民间大体有七种说法。

第一是停灵说,是渤海王族的人死后抬灵柩回祖坟时供休息时用的。

这种说法是把敦化六顶山古墓群视为王陵为前提的,但缺乏逻辑和证据。从两个公主的碑文分析,贞惠公主与贞孝公主的碑文文字基本相同,不同的字仅有29个。从碑文中对武则天的膜拜看,这是一个得到唐朝许可的文本,谁死了都可以用,只要象现在考试填空那样,填上男女,年龄陪葬地点即可。这充分说明渤海人对中原的礼仪是相当认同的。中原文化中礼仪的严格性是无与伦比的。在墓葬制度上只有天子皇帝才能享受隧道通墓室的待遇。因此而有鲁庄公这样周天子实在亲戚,向周王请求自己死后也能享受这种待遇遭到已经没有什么势力的周王婉言拒绝,还被人指责有野心。唐朝虽然有所放宽,但非皇帝直系血亲也还是不能有墓道的。渤海是唐朝相对自治的民族政权,因此国王的闺女死了也享受墓有隧道的待遇。但是无论如何出嫁的闺女死后必须进婆家的祖坟而不能进娘家的祖坟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未嫁公主死后要单独立墓,称“公主坟”,而目前渤海出土的两个公主都已经嫁人,但姐妹俩都没有与其夫合葬,这应当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有,贞惠公主墓碑的碑文“陪葬于珍陵之西原也”,也明确地否定了六顶山古墓群是王陵。珍陵,应当是王陵,但不一定是大钦貌的。因为两个公主死亡时,他还活着。虽然这不影响他修建自己的坟墓,但是,在“奉安”之前是没有正式名字的,“珍”应当是谥。看来,只能等候大祚荣、大武艺爷俩中的一个出来证明了。贞惠、贞孝两人的碑文中皆有“西原”字样。贞孝的是“陪葬于染谷之西原也”。目前,“西原”都按照方向指示词来理解,但是究竟是什么意思,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更加重要的是敦化所有的二十四块石,都有二到三米高基座,本来要放下棺材休息一下,还要吃力地爬那么高的土台子,渤海人不会那么愚蠢。因此,停灵说基本可以否定。

第二是祭祀说。

祭祀神灵和祖先以及战争,是中国古代的两件大事。但是渤海人的原始崇拜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根据中国典籍的记载,渤海人对祖先的敬重与亵渎是相当矛盾地并存着,体现了死人必须为活人生存服务的理念。春夏之际死了人,渤海人不但会入土起冢,而且还在“冢上作屋”,不令再湿。今天看来是非常的敬重;然而,秋冬死的人就没有这样待遇了,而是把尸体切成小丁,以引诱野兽,获取更多的猎物来保证生存。上古祭祀主要用“人祭”和“动物祭”。建设庙宇等固定场所的祭祀,是社会进步到相当程度以后的事,因此,把二十四块石看作是祭祀场所的遗址,是以今度古,缺乏充分的证据。其中“二十四”数目,既与“天罡”36不符,也与“地煞”72 对不上,更与星宿28联系不上。倒是与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两次月亮的变化有一定联系。所以二十四的数目与古人的宇宙观有些关系。在中国最为古老的“易”文化中,如“连山”、“归藏”和“周易”,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偶数“八”作为宇宙万事的起点。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就可以无限地推演下去。而中国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却从两仪中的奇数出发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观。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家主张“三”是万物之起点。渤海人与夏、商、周,尤其是周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典籍记载,渤海人定期向周朝进贡,物品既有弓箭,据说还有黄豆等农产品。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渤海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大量地使臣往来于渤海、中原,因此中原关于“易道”的宇宙观不能不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与自己对天相气候的观察体验结合,逐步形成了纵八、横三的两维空间感,形成二十四是吉祥数字的观念,于是在利用某种自然力的时候,这种宇宙观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遵循。

第三是驿站说。

所谓驿站,是指中国古代国家传递公文的站点。驿站与一般的旅店不同,它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不 接待民间的人和事,而是专为公差服务,负责养马,做饭、住宿等。因此一般都坐落在“官道’附近,而且小的站点也有五六个人员编制,中枢的驿站如敦化额穆驿站,曾经具有近20多个正式编制,还有一定的临时工。因此,从驿站的功能看,二十四块石遗址,复原为建筑也就是25到30平方米,四面没有墙壁,承担不了驿站的任务。而且一匹马紧急时也可以一口气跑50公里,所以把二十四块石作为驿站,从距离上又显得过密。总之,驿站说还是没有足够 充分的依据支撑。
来源: 网络 责编: Kitt

上一篇: 美国两地天空同日出现十字架与守护天使

下一篇: 谁是速度最快的动物?这个不好回答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