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之父 独奉孔子为师(十)
2019-01-22

文︱刘如

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被誉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孔子的《论语》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界商才的导师。

涩泽荣一说,现代社会出现的人才过剩、就业难是因为现代教育将智育与德育颠倒了位置。现代的年轻人不懂得考虑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变成了盲目追求理想,人人都不甘屈居人下,谦恭务实的修养荡然无存。其实涩泽荣一在年青时也曾经盲目追求过,他的实际教训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借鉴。

涩泽荣一也曾盲目追求
在《论语与算盘》的“一生中应走的道路”这一节中,他写道:“我于十七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将来成为武士的志向,因为当时的实业家们,跟农民一样受人歧视,社会上几乎不把商人当人对待,处境实在太恶劣了。”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状态,只有武士才有地位,商人是被人鄙视的。他那时很年轻、很不成熟,被人这样对待非常不甘心,觉得出身在武士家庭的人,即使没有学识也能获得高等的待遇,实在太不公平了。

他说:“自己再也不甘心作为农民或者商人度过一生,想要成为武士的念头越来越强。”他为了摆脱低等的身分,为了变成武士,走过了一段弯路。他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坛,任职于日本的大藏省(财政部)。他说自己深深痛悔,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荒废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决心离开政界,投身实业界。

他说直到那时他才发现,从政并不适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轻时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感到无奈、迷惘和动摇。”他说如果不被身分的高低所左右,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条件、性格、才能和素质,才能够本分地、踏实地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商业上的业务,这样必定早早地就积累了多出十几年的实业经验和素养,就会比现在更有成就了。

所以他希望后人能够引以为戒:要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了个人的自尊,为了提高身分而努力,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安于本分、踏实做事,做有价值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更加重要。同时他也看到:人们看不起商人,是因为商人当时完全不懂得以“仁义之道”经营事业,一味地追逐利益,人格非常低下,才是被人鄙视的原因所在。

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那么不当武士,如何才能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从小就学过的《论语》等儒学知识让他冷静下来,自己作为有儒学修养的人,难道不当武士、不从政,就不是“君子”了吗?到底自己学习儒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阶层虽然受过儒学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却走了极端,以为“君子”就不能讲金钱,躲避从事商业,对经商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如果经营商业的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仁义的“君子”,摆正仁义和利益的关系,不就能够造福社会了吗?

他指出:人的生存和教育,人与人的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国家的各项开支,哪里都是需要钱的。如果人人都不去赚钱,何来的收入?何来的经费?国家的经济如何变好,国家如何变得富强呢?可惜,后世的儒学者走入了一个狭隘的理解,把金钱和仁义对立起来,其实孔子从不排斥金钱财富,只是让人们正当获取,正用财富。

后人偏激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本意是劝人不要堕落、不要见利忘义,没想到走到了极端。变成了君子要避开金钱,经商的都是没受过儒学教育的人,以至于商界变成了“卑鄙、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他从新还原孔子的真意,将孔子的《论语》作为办实业的指导,以现代资本经济的方式实践儒商的宗旨,创造正当的财富用来富国济世、福泽社会,这本来就是儒生的大志。

他告诉后人:任何职业只要是做法、心态符合“仁义之道”就没有罪恶。如果能救济社会,无论你做任何一种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就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贵的,就看你自己如何来实现。青年学子不要好高骛远,要踏实本分,只有人格高尚,并心怀仁爱之心,这样任何一个理想、任何一种事业和工作,都不会低贱,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财经论坛】人民币大幅升值背后真相

    下一篇: 经济学人:投资者如何从中国坏帐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