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龙袍的内涵
2019-12-28

文︱戴东尼

中国古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我们常说的龙袍主要是吉服的一种,衣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得此名。

龙袍的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为主,此类龙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普通吉庆宴会、朝见臣属时穿的服装,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皇帝服饰。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了黄色,这种颜色一直延用到明、清。据明代的地方志集《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真正的龙袍传世不多,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著高贵及神圣而不可侵犯,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传世龙袍实物来看,四条正龙往往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在前、后衣襟部位各有二条行龙,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寓意“九五之尊”。五爪正龙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龙纹,龙身盘旋,头居其中,正视前方,姿态威仪无比。这样,前后总共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确实存在著,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为九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除了这九条主龙外,在龙袍的腰部、袖口、云领上也绣有龙纹,不过体态较小而已。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著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这寓意“福山寿海”,它除了表示“绵延不绝”的吉祥含意之外,同时也隐含了“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帝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除了龙纹,还有凤纹、富贵牡丹纹、吉祥八宝纹等等。在龙袍上的龙纹之间,多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

十二章纹图案是中国图纹中出现的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只应用在帝、后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明代称为“补服”。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金乌,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白兔;“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之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代表三光照耀。

“山”即群山,其图案亦为群山形,取其镇也,代表著帝王之性格稳重,治理四方水土;“龙”为龙形,取其变也,龙变化多端,象征善于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国家大事;“华虫”,即是雉,取其文(纹)也,雉是鸟类,但有细毛似兽,纹理华美,象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作尊形,取其孝也,“宗彝”通常是一对,每只各有虎纹和猿纹,虎,取其忠猛;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即水藻,为水草形,取其洁也,象征品行高尚,冰清玉洁。“火”即火焰,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征处理政务光明磊落。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取其养也,象征著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也,象征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取其辨也,代表著帝王明辨是非、背恶向善、知错就改的美德。

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覆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十二章纹自出现开始,虽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义深刻,始终保持著原始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这也是其他普通装饰图案无法比拟的。

五彩云纹也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它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一些王公大臣的衣服上也有龙的纹样,但和皇帝用的龙是不同的。龙袍专供皇帝穿著,其他官员是不能随便穿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但在穿著前必须挑去龙的一爪,以示区别。在明朝,改制后的龙袍,称蟒袍,为明朝官员的常服。皇帝的衣服称龙袍,臣子的衣服叫蟒袍,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龙和蟒的区别有多种说法,如:龙是五爪,而蟒却是四爪、三爪或没爪;另外,龙头上有角,而蟒却没有,这些差别虽然细微,但身分的差别大不相同。龙袍上的纹样,及所在位置,绝不能有丝毫差错,许多纹样只限于用在皇帝服饰之上,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细菌相互报警求生  

    下一篇: 姻缘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