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心脏 会思考吗?

3D打印的心脏 会思考吗?

2019-08-22

(Fotolia)

文︱青莲

美国科学家用3D生物技术打印出具有功能的心脏瓣膜,仿真心脏移植曙光初现。令人好奇的是,人类心脏具有思考和记忆功能,换上3D打印的心脏,人是否还具有“心想”的能力?

《科学》(Science)期刊8月2日刊登的最新论文显示,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CMU)科学家以胶原蛋白当作3D生物打印的“生物墨水”,搭配该校研发的“自由型态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FRESH)等突破性技术,成功打造出具有功能的心脏瓣膜。

研究人员以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了患者的心脏瓣膜,并打造一个模拟人体压力与血流速度的操作台,结果出现同步搏动和心脏瓣膜开合,确认打印作品确实能发挥作用,并且打印出完整的心脏指日可待。

研究者认为,这项技术日后最有机会先用在修补出问题的器官,例如因心脏病发而失去功能的心脏或退化的肝脏。

心,在中国古代中医和道家修炼文化中独具魅力。除了人们常说的“心想”,表示心与大脑一样具有思考功能之外,《黄帝内经》说 “心藏神”,心脏是元神的居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元神,在西方叫做“灵魂”,灵魂是生命的根本。

《列子・汤问篇》中记载,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神医扁鹊给公扈与齐婴两人换心,换完后,两人竟各自回了对方的家,认对方的妻子,结果两家妻子都不认识丈夫,遂告到官府。后来扁鹊说明其中的原委,官司才得以平息。

这是一个典型的元神跟著心脏走的例子。

扁鹊为公扈与齐婴两个人施行换心术后,因为心脏藏有元神,虽然两个人的身体没有改变,但元神已经是对方的了。

而主宰身体的是元神,所以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有许多人认为,扁鹊的故事不过是“神话”,不足以为信。随著心脏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换心术”已不再是现代医学的难题,神奇的是多个患者术后的变化,却证实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2008年,69岁的葛汉以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事很快引起关注。因为12年前,葛汉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供体来自32岁的卡托,一个吞枪自尽的年轻人。

葛汉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不久,认识了卡托的遗孀,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然后结婚。12年后,葛汉带著卡托的心脏,走上了与卡托同样的路。

2008年,美国纽约63岁的谢里丹,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在西奈山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前,谢里丹从未学过画画,画画水准和一个幼儿园小孩差不多。

然而,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谢里丹突然变得喜欢画画,且绘画的技术十分娴熟,画出的作品许多都颇具艺术水准。

医护人员去查他移植的心脏来源,惊讶的发现,谢里丹的新心脏来自一位刚刚因车祸去世的业余艺术家。

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因严重心脏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捐赠者是一名被人残忍谋杀的10岁女孩。术后不久,小女孩开始频频梦到自己被人杀害。遇害的细节、凶手的样貌都清晰的呈现在梦中。最终,警方靠她提供的线索,一举抓获谋杀10岁女孩的凶手。

更多的案例让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西医那里,器官只不过在人体中各自承担著维持生命的职责。换掉任何一个,也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用了20多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 “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

这个结论,与古代中医“心藏神”的理论不谋而合。

我们常常说“心想事成”,不知道3D打印的心脏换上人体后,人们是否还会有 “心想”的感觉。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