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母子学前贤!

铁肩担道义,母子学前贤!

2016-08-01

苏轼,字子瞻,又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其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诗词、散文,有不少是经典之作,因而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于宋仁宗嘉祐年(1057)考中进士,做过多年的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兼侍读。但因其不阿权贵,为官正直,故仕途始终是不很顺利。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可谓大器晚成。作为父亲,他对儿子苏轼,当然是很有影响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被人称作“三苏”。

据《宋史》本传记载,苏轼刚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不在家中。故教育子女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苏轼的母亲程氏的肩上。

程氏在家中主持家政,抚养子女。她对苏轼的要求甚严,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苏母不愧为有心人,不仅教苏轼读书识字,而且尤其重视对儿子施以德育方面的教育。她特别重视史书中那些记载各种人物成败得失的篇章,总是耐心地将这些篇章中的重要之处,讲解给苏轼听,让儿子牢记心中。

一次,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深为范滂母子不畏强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同样被范滂母子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他天真地对母亲说:“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程氏肃然,认真地回答儿子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榜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母亲一样吗?”

苏轼就是从小在母亲这样的教育下成长,待到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每天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后来他考中进士,立朝为官,充分表现出刚直不阿的品性,也就是从小受母亲程氏教育的结果。

(《宋史‧苏轼传》)

刘安世母子同心

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是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人。他是进士出身,跟从当时的著名学者司马光学习。后来司马光担任宰相之职,刘安世被推荐为秘书省正字。司马光死后,他又被提升为右正言,官至左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等。

奸臣章悖,十分忌恨他,将他贬官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英州(今广东英德)、梅州(今属广东)等边远荒恶之地,前后流徙共有七年之久,并几乎被章悖、蔡卞所杀。蔡京任宰相后,刘安世更遭迫害,竟一连被贬七次,终于在1125年病死。

刘安世当年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未正式就任前,他特意回家禀告母亲,说:“朝廷信任我,任命我为谏议大夫。假如做了这官,就必须无所畏惧,直言敢谏,担负起言官的责任来。但是,一旦触怒了朝廷、权贵,说不定立刻就会招来灾祸。现在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我如果以母亲大人年老为理由,完全可以辞去这个官职。所以我特意回来禀告您老人家,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官职?”刘安世的母亲听儿子说明原委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听说谏议大夫是皇上的诤臣,你父亲生前一直很想当这个官,可惜始终没有能当上。你现在侥幸能担任这个官职,应当有随时愿意献身报国的志向。如果将来真的因此而获罪,流放到那些边远蛮荒的地方,不论路途多远,我都愿跟着你,你不必为我而担忧!”刘安世受到老母的这一番激励,便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谏议大夫的职务。

刘安世担任谏议大夫好几年,以正直立朝,时时事事都主持公道。有时候,他还常敢与皇帝当廷争辩。皇帝为此发雷霆之怒,刘安世便手执筒笏,暂且不声不响地站立一旁。待到皇帝怒气稍解,便又挺身上前,与之抗辩。在旁的朝臣和侍者等在旁观看,一个个都吓出一身大汗,刘安世却毫无畏惧之色。因此之故,朝廷上下,都将刘安世称作“殿上虎”,对他无不敬畏几分。

刘安世平时也同样是个正人君子,他不好声色,不贪恋财物,在家中闲居,也丝毫不见其疲沓怠惰之态,连平时闲坐也都是正襟危坐。写字也都是工工整整,绝不肯有半点马虎潦草。其忠孝正直以及平时的各种品格,都酷似其老师司马光。他年迈以后,其直声更盛。曾经有人劝他要为子孙们考虑考虑,早早作些打算,刘安世笑着对劝他的人说:“我如果为子孙们考虑,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我要保全我的品格,以便将来到地下,好见我的老师司马光!”

正是:
从来师生本有缘,
正直善良一脉传。
未若学生刘安世,
师尊教谕铭心间;
生死相随永不忘,
谨执师教到黄泉!(《宋史‧刘安世传》)
    来源: 网络 责编: Sarah

    一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