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公平哪里找?

真正的公平哪里找?

2016-04-08
近日,一位教授女儿,疑因遭受班上同学言语及关系霸凌,致使母亲愤而向4位同学提告,导致班级掀起“集体转学”。最后全班愿意和这个孩子同班的仅剩一人,母亲也只能让孩子转学了事。这个事件,由于家长不满校方与教育局辅导不当,甚至上诉到监察院,经媒体报导后,立时引起舆论纷纷。

责备母亲小题大作、过度干涉学校事务者有之,认为霸凌同学就该依法制裁、贯彻教育目的者有之,责备其他家长不该转班、学校辅导失效者亦所在多有,俨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桩无头公案。

这位提告的教授,说自己只为“图个是非”。显然,提告的家长不满学校没有公平、正义的处理霸凌事件。相对地,其他的家长、同学们,也都认为遭受“不合理对待”,才会整班转学。然而,诉诸法律,就能得到真正公平的解决吗?恐怕,这又是另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

过度介入‧适得其反

担任导师多年,在处理同学人际纠纷中,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大人介入孩子的纠纷中。我曾经看过气极败坏的父亲,带着一群黑衣人助阵,到学校为儿子“找公道”,也听过连续暴力霸凌、殴伤他人的孩子到警察局做笔录后,却因为肇事者的父亲到警局找人“喝茶”,让案子差一点不了了之。直到受害者透过关系找司法界人士“打电话关切”,几桩笔录后就没声没息的案子才进入法定程序。大人或许可以操弄司法与媒体,为心中的“公平”而使尽力气;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单纯天真,复原力很强,常常在事后无法理解大人为何那么“认真”?就如同教授的女儿,坦言不希望妈妈插手处理。有时同学们在彼此有意无意的言语冲撞下,扭打成一团,过几天又是一对哥儿们,纯粹是孩子心性。一旦父母认真计较玩闹时过度的分寸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常有焦急的父母问我:“老师,某某同学很有问题,可不可以让我的孩子少和他接触?”通常导师仅能柔性劝导,否则就会陷入把同学“贴标签”,或是“以导师之权孤立同学”的罪名。毕竟孩子需要从跌跌撞撞中培养相处的智慧,强制方式收效甚微。奇怪的是,往往家长越是担心告诫两方要保持距离,孩子就唱反调,总爱在一起。后来我想,这是因为孩子有他们的缘分,有他们相处的道理与方式,大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不但孩子难以理解,过度介入反而将事情弄拧了,适得其反。

尊重多元‧彼此互信

班亲会时,我总对家长说:“人与人的相遇是缘分,是为了彼此的学习与成长。”就如同每个家长都有老师值得学习的地方。毕竟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彬彬有礼、意气相投的人,因此要尽量以正面与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个同学,尽量看对方的好,包容对方的不好,否则多元价值观念下,尊重差异与彼此互信、互助的社会,要如何实现?

回头过来看这件家长控诉学生与学校的案例,肇因在于同学们恶作剧的言语与作弄的玩笑。如此负面性的伤害行为,绝对是应予矫正的;但是家长干预校内模范生选举、诉诸法律解决,却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日前,日本提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大师佐藤学来台,掀起改革旋风。其教育哲学的第一个主张,就是“公共性哲学”,认为学校应开放学习空间,容纳所有人,如全校老师、外地老师、社区人士、各种人来参观。第二个主张是“民主主义的哲学”,把校长、老师、学生、家长都视同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同样有发言权,都可以参加学校的活动,每个师生都有同样的权利,而非声音大、学历高、事业大者,就能获得较多掌控力。第三个,才是“追求卓越的哲学”,不论拥有条件如何,永远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教育目标。佐藤学的主张,说明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卸下防卫与私心,互相充分的沟通,才是消弭偏见造成的不公,与追求进步的好方法。

或许当所有参与教育的亲、师、生,都能获得友善的理解与尊重,而学校不再因为惰性与多方压力而运作困难,真正的公平,就有实现的可能了吧?然而在那之前,我们或许无法追寻到外在的公平,至少可以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擅于感谢、勇于内省、凡事乐观以对的人。

那么,或许眼前所以为的“不公平”,就会成为可贵的人生历练与智慧,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祥和与自在。这绝对是比争个“你错我对”更重要的事,不是吗?◇
    来源: 网络 责编: Sarah

    一周点击排行